要登入會員才可以使用此功能!!

確定
珊瑚文化淵遠流長《東方篇》
在東、西方歷史文化中,寶石珊瑚都居有富貴祥瑞的崇高地位,它代表高貴與權勢,是幸福與永恆的象徵,不僅各國皇室貴族將其作裝飾用,珊瑚也是敬神、供佛的珍品。在東方是佛教七寶之一,在西方則被認為來自於耶穌基督釘在十字架上流出的血所幻化而成,古羅馬人稱之為「紅色黃金」;所有寶石中,也唯有珊瑚能跨越各種種族文化、宗教信仰,被大眾視為能夠趨吉避凶的吉祥聖物。


中國


中國很早就有關於珊瑚的來歷、形狀、療效、用途等文字記錄,如《山海經 - 海中經》載「珊瑚出海中,歲高二三尺,有枝無葉,形如小樹。」《大秦國唐本草》記:「珊瑚生南海,又從波斯國及獅子國來」;《本草綱目》云:「生海底五七株成林,謂之珊瑚林,居水中直而軟,見風則曲而變堅,變紅色,漢趙陀謂之火樹是也。」也提及以珊瑚入藥,有助於清熱解毒、去瘀活血、明目鎮心。珊瑚還是國畫中珍貴色料、古代染絲綢的鹼水原料,甚至是特殊燒窯釉料。
 


北宋後期名書畫家米芾收到了一座珍貴的珊瑚筆架,形狀特殊,附著在銅製的底座上。米芾特地為此寫下名作「珊瑚帖」,字態流暢奔放,神采飛揚,更歡欣地畫下珊瑚筆架的造型,並以「三枝朱草出金沙」描述之,充分表現出他收到珊瑚筆架的狂喜之情,此亦是米芾的唯一傳世畫迹。
 


據史料記載,紅珊瑚的傳說:在中國南朝的《世說新語》中就有晉人石崇與王凱的故事:「崇、凱二人以奢靡相尚,武帝助凱,以珊瑚樹賜之。高二尺計,枝柯扶疏,世罕其比。凱以此炫耀於崇,崇取鐵如意擊之。珊瑚樹應手而碎,崇命左右另取珊瑚樹六七枚,高三四尺,條幹絕世,光彩奪目。」這不但說明了紅珊瑚早已為人所喜愛,也說明在社會高收入群體中,擁有紅珊瑚在當時就已經成為一種時尚。
 


在M.R.查爾斯沃思的《古代羅馬與中國印度陸路通商考》中曾記載中國商人交換珊瑚等羅馬貨品的情景:「在塔什霍爾罕(Tashku - gan)境外,中國商人等候西方之經紀,河岸之上,佈滿生絲、絲線及絲服,用以交換羅馬生產之寶石、琥珀、珊瑚之類。相傳謂彼等交易十分公道,一俟購者選擇既完之後,方可引退,而交易中彼此不交一言」。
 


東漢班固所著的《漢書.地理志》也記載,「南越,『處近海,多犀、象、毒冒、珠璣、銀、銅、果、布之湊,中國往商賈者多取富焉。番禺,其一都會也』。」可見,南越國早已同海外諸國多有往來。在今廣州的南越王墓和南越王宮遺址中發現了大量漢代與海外貿易有關的薰香爐、琉璃、犀角、象牙及各類珍珠、珊瑚珠飾,以及水上交通工具等。漢武帝時期,中國船隊從廣州出發,遠航至東南亞、南亞諸國貿易通商,東漢時航線更遠達波斯灣。
 


考古學家也曾在新疆樓蘭古城區採集到了兩件漢晉時期的珊瑚製品。由於新疆地區自古以來便是東西方路上交通的要道,這些珊瑚很可能來自地中海地區,順著絲路(Silk Road)傳入中國。清代皇家對珊瑚極為喜愛,皇帝與大臣們的朝珠就是以珊瑚製成。在清朝,唯有二品官以上方能配戴。另外根據史料記載,當年袁世凱於慈禧太后73歲壽辰時,送了一株相當珍貴的紅珊瑚樹當賀禮,慈禧太后喜愛非常,將之擺在寢室中最顯眼的地方。至今,北京故宮的養心殿與儲秀宮裡,仍保存著帝王后妃最鍾愛的紅珊瑚樹。
 


 

西藏


早在佛教傳入以前,苯教是西藏地區最流行的原始宗教。太陽神是藏族苯教最大的神靈之一,苯太陽信徒們常用紅珊瑚做成「卍」並將其運用於婦女服飾上。
 


例如藏北有一種由白色小海螺串聯而成的頭飾叫做「滾多」,在這種頭飾上面就有用紅珊瑚串成的「卍」以此來表示吉祥之意。
 


13世紀時,馬可波羅便在遊記上記錄著他當時到訪西藏時當地女性穿戴珊瑚的情形。當時的珊瑚在西藏的需求量就已經相當大,由於佛藏將珊瑚列為佛教七寶之一,視珊瑚為如來佛化身,因此祭佛的吉祥物及密宗的重要法器都需要用到珊瑚。
 


此外,藏胞也將珊瑚視為財富與社會地位的象徵,無論婚喪喜慶都要配戴,並以珊瑚為傳家寶。
 


日本

現今珊瑚三大產區:主要為台灣、日本、地中海、夏威夷中途島海域。地中海地區開採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初年;日本的開採歷史則有130-140年,早於台灣,台灣只有80-90年的開採歷史;20世紀60年代則在夏威夷中途島海域發現了寶石級珊瑚。在中國唐朝,奈良時代(公元710-784年)經由絲綢之路被引入日本,來自地中海的紅珊瑚當時在日本被稱為Kowatari/胡渡り/コワタリ。
 


東洋的日本則將珊瑚藝術、茶道、花道與珍珠並稱四大國粹。珊瑚在日本古代只有武將及僧侶才可以配戴,為財富和社會地位尊貴的象徵。
 



印度


在佛教的發源地—印度.,寶石被分為人之寶石和神之寶石。人之寶石是用作人的裝飾,而神之寶石則僅為神所專用,其中紅珊瑚就是神之寶石。印度的釋迦牟尼佛寺中的寶塔就是用含紅珊瑚在內的七種寶物裝飾而成的,紅珊瑚也因此成為了佛教七寶之一,被認為是信徒進獻給神最貴重的物品。
 


蒙古


鼻煙在清朝初期傳入中國,並在遊牧的蒙古民族中開始流行。如今,在中國北方的近鄰蒙古國,吸聞鼻煙一直是當地人不可或缺的習慣並形成特有的鼻煙文化,蒙古國人的鼻煙壺種類繁多,並成為一種裝飾品,他們尊崇鳳凰石、瑪瑙、珊瑚、玉石、水晶、琥珀等材料製成的鼻煙壺,其中珊瑚製成的鼻煙壺,更是極為貴重,蒙古人相信鼻煙壺可以為主人防病或祛除頑疾,保祐主人身體不受外傷,帶來好運,為孕婦帶來健康和平安,鼻煙壺通常由珊瑚等貴重材質製成,象徵蒙古男人的身份和地位。